馬橋每年逢年過節,都會有手獅舞的表演,而手獅舞愛好者自發組建的手獅舞大會,辦得比過年還熱鬧。它總能讓鎮上的百姓趨之若鶩。其實手獅舞的主要特點,就是把獅子道具制扎在兩根竹竿上面,一般百姓就把獅子舉過頭頂,步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增添節日的氣氛。而受過訓練的手獅舞者,則可在空中有節奏、翻花樣地舞動這個獅子,甚至可以幾個人一組,列隊表演。

舊時手獅舞表演沒有一定的程式,以行街表演時即興發揮為主,通過對獅的模擬,體現“文獅”溫順的神態和“武獅”勇猛的性格,更以夸張的手法表現人舞獅、獅擬人的情趣,把人的歡樂情緒融匯到手舞足蹈之中。
馬橋手獅舞最初的形成,清康熙、乾隆年間起,各鎮逢年過節及廟會出燈,最重要的活動是提燈行街和觀看燈彩。而馬橋老鎮上街道狹窄,觀者擁擠,提燈的百姓往往要用竹竿撐起獅子燈,以利炫耀。
而當手獅舞隊伍途經大戶人家門口時,更會擺開場子,盡情展示獅子燈,作出各種嬉戲、祝福、逸樂等姿態。按照傳統,一般受此殊榮的大戶人家則會端上湯團等點心,有的則直接把銀兩給到手獅解藝人手中,以表禮貌和認可。
人們喜愛獅子的吉祥寓意和豪邁之情,注重手獅舞的娛樂和健身功能。而馬橋人癡迷如一的對馬橋手獅舞的推廣,使得這門古老又健體的民間藝術逐漸在鎮上及周邊流行開了。
經過歷代藝人的提煉和豐富、手獅舞表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基本套路。手獅舞以其手帶獅的獨特形式明顯地區別于地師舞,成為一種頗具特色的舞蹈。因鄉鎮的街道都比較狹窄,兩旁屋檐較低矮,當手獅舞行街表演時常容易發生碰撞,便形成了以“矮蹲步”為基礎的橫移、直進、三進三退等步伐,和貼身繞獅等技法。
手獅舞中的“文獅”其主要舞蹈動作有20多種,其中有吉獅祝福、八字繞獅、倒掛金鉤、躺身行獅、馬步獅樂、盤頭云獅、單跪繞獅、躺身繞獅、托獅觀四門等。而“武獅”的動作幅度更大、速度更快,更有氣勢,尤以騰、翻、跌、滾、撲動作為主,一般需要具備一定武術功底的人,才能運用自如。
如今,遺存下來的馬橋手獅舞套路,大多是后人為了廣泛普及和群眾的參與性而改良的,其動作樣式更接近文獅的風格。手獅舞除了手中的獅子,更要注意這個“舞”字,我們在觀摩手獅舞表演時,往往注意力可能在舞者手中色彩斑斕、凹面沖額角的獅子上,但其實舞者腳下的步伐也尤為重要。
手獅舞在馬橋不僅是百姓眾樂的一種文化,也是民間辦喜事時最受歡迎的表演,一生熱愛手獅舞的鈕爺就連自家孩子辦喜事的時候也不忘叫來一組人馬助興。
摘自:http://www.cjblyf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