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更多采用改革的辦法,加快形成和完善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制度環境。
一、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新特征和新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特征就是轉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國內外環境的深刻復雜變化,習近平總書記科學把握世界發展大勢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先后作出“三期疊加”、經濟發展新常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科學判斷。高質量發展階段,與“三期疊加”和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判斷具有內在邏輯一致性,“三期疊加”和經濟發展新常態更多是闡明經濟階段性變化的新特征,而高質量發展不僅是對發展階段的概括,還體現了發展的戰略取向和價值取向。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既是適應內外環境深刻復雜變化的需要,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內在要求。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從導入期轉向拓展期,正在改變國際分工原有的“中心—外圍”結構,成為影響各國競爭力消長和大國興衰的主要力量。國際經貿規則和全球治理體系加快重構,國際政治格局不穩定性上升。特別是美國單方面挑起經貿摩擦,并試圖對我國進行全面戰略圍堵。推動高質量發展,才能進一步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和競爭力,在應對百年變局中牢牢把握主動權。
我國正處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既要跨越我國經濟發展現階段非常規的特有關口,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又要跨越常規性的長期性關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才能成功跨越關口,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打下堅實基礎。
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不僅衡量標準上要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而且內涵上要從“增長”延展到“發展”,實現更高水平、更優結構、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更高水平的發展:從“數量追趕”轉向“質量追趕”
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生產能力的迅猛擴張,傳統產品和服務的“數量缺口”基本填滿,“有沒有”的問題基本解決。而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體擴大,消費結構加快向高端化、多樣化、個性化方向升級,居民對產品和服務質量、品質的需求日益擴大,“質量缺口”越來越大,“好不好”的矛盾更趨突出。如果說,高速增長階段主要任務是實現“數量追趕”,那么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主要任務是實現“質量追趕”,以顯著增強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優勢為主攻方向。
更優結構的發展:從“規模擴張”轉向“結構升級”
在高速增長階段,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生產能力的規模擴張,而隨著鋼鐵、煤炭、石化、建材、有色等產能陸續達到市場需求峰值,傳統產業大規模擴張的階段基本結束,必須從“鋪攤子”為主轉向“上臺階”為主,著力推進結構升級,提升產業價值鏈水平,由加工制造向研發、設計、標準、品牌、供應鏈管理等高附加值區段轉移,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結構升級不僅要滿足市場對產品和服務質量、品質的需求,更要實現生產要素從低效領域轉移到高效領域,進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更有效率的發展: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隨著近年來我國勞動年齡人口逐年減少,土地、資源供需形勢變化,生態環境硬約束強化,依靠生產要素大規模高強度投入的“要素驅動”模式已難以為繼。支撐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已轉向科技創新、人力資本提升帶來的“乘數效應”,這個階段的“瓶頸”制約主要是創新能力和人力資本不足。從國際對比看,我國全要素生產率水平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提升創新能力成為新階段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關鍵,必須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依靠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本投資,推動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更加公平的發展:從“分配失衡”轉向“普惠包容”
高質量發展不僅要有高效率的生產體系,更要形成普惠包容的分配體系。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這就要求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健全收入分配調節機制,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合理調節不同群體的分配關系,逐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努力實現共同富裕。健全有利于更充分高質量就業的促進機制,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強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更可持續的發展:從“高消耗高排放增長”轉向“綠色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帶來了資源能源消耗迅速增加和環境質量損耗,透支了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更加強烈,從過去的“盼溫飽”到現在的“盼環保”,對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提出更高要求。這就要求轉向經濟發展與資源節約、排放減少與環境改善相互促進的綠色發展方式。綠色發展不是對傳統工業化模式的修補,而是發展方式的革命性變革。隨著污染治理外部成本內部化,將重新定義投入和產出、成本和收益,綠色發展將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二、高質量發展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面對經濟形勢的復雜變化,是采取需求側強力刺激的老辦法,還是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這是兩種不同的選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牢牢把握工作主線,堅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矛盾和問題看,既有需求側的也有供給側的,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結構性的,既有短期的也有長期的,但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強化需求側刺激,短期可能起作用,但難以解決深層次結構性問題,一段時間后,產能過剩、庫存高企、杠桿率攀升等問題有可能再現,過去幾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的成果可能會得而復失。因此,不能因為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就放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抓住主要矛盾,在穩定總需求的情況下,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