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購經理指數(PMI)是國際通行的宏觀經濟重要先行指標之一,通常以50%為榮枯分水線。當PMI高于50%時,反映制造業經濟擴張,低于50%時,則反映制造業經濟收縮。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管理工程分會常務理事 金達仁
PMI反映中國制造業經濟基本態勢
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7月中國制造業PMI環比微升0.2個百分點,為50.3%。從分項指數來看:生產指數為52.4%,環比微升0.4個百分點;新訂單指數為50.6%,環比微升0.2個百分點;新出口訂單指數和進口指數分別為49.0%和48.4%,環比微升1.3和0.5個百分點;原材料庫存指數為47.6%,環比微升0.2個百分點;從業人員指數為49.1%,環比微升0.4個百分點;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為50.1%,環比回落0.2個百分點;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為50.1%,環比小幅回升5.5個百分點;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為56.4%,環比小幅回升2.3個百分點。從企業類型來看:大型企業PMI為50.8%,環比微升0.4個百分點;中型企業PMI為49.6%,環比回落0.2個百分點;小型企業PMI為49.4%,環比微升0.5個百分點。
雖然PMI有略微回升,總體上反映了中國制造業穩中微升的跡象和趨勢,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制造業和國民的信心;但仍有一些分項指數處于50%以下,集中反映了目前還存在著國內外市場需求依然疲軟,企業訂單明顯不足、中小型企業經營效益不佳及社會就業難等一系列現實問題。
重要的是,目前還沒有更多跡象表明中國制造業經濟將獲得強勁動力開始大幅回升;即使是世界經濟全面復蘇,國內外市場需求明顯提升,但由于受中國制造業整體競爭力不強等因素的制約,近期乃至未來一個時期的中國制造業經濟也難以快速發展,整體上中國制造業經濟仍不容樂觀。
影響中國制造業經濟的主要因素
宏觀調控政策效果顯現尚需時日 本屆政府已制定并開始實施新的宏觀調控政策,不再通過政府投入巨資來刺激經濟增長;而是采取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轉型升級、調節市場機制,激發民間經濟活力、增強政府服務意識,取消和下放部分行政審批權限、降低行政事業性收費標準,為中小企業減負等一系列措施來提升經濟增長。而央行行長周小川近日關于“央行今年下半年仍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如果有需要同時做一些調整,也不會有大的調整”的講話,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本屆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思路和措施。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推進這種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必然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和矛盾,需要加大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乃至政治體制改革力度,對PMI的回升、中國制造業經濟效益顯現和發展也將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
制造業仍面臨嚴峻的挑戰和壓力 2013年7月,我國企業反映的問題歸類顯示:反映訂單不足的企業比重為46.5%,環比回落0.5個百分點;反映勞動力成本上漲的企業比重為46.9%,環比微升1.5個百分點;反映資金緊張的企業比重為40.8%,環比回落0.1個百分點;反映原材料價格上漲的企業比重為19.5%,環比微升2.8個百分點;反映運輸成本上漲的企業比重為27.5%,環比微升1個百分點。
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1- 4月,全國機械工業共匯總77612家企業,其中虧損企業達到14087家,虧損面為18.15%。同期,機械工業對日本出口總額同比下降10.17%,對美國出口總額同比下降3.37%。uTu中國行業咨詢網_行業報告_行業分析_市場調研_第三方市場數據提供商此外,1-4月,重型機械行業面臨生存與發展的嚴重危機,中國一重產值為22.94億元,同比減少29.5%;中國二重產值為22.6億元,同比減少19.8%。
統計數據還顯示,2013年1-6月,全國造船完工量2060萬載重噸,同比下降36.0%。截至6月底,手持船舶訂單量10898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3.4%。1- 6月,船舶行業80家重點監測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03億元,同比下降18.5%;實現利潤總額35.8億元,同比下降53.6%;完成出口交貨值784億元,同比下降24.7%。
上述統計數據凸顯目前中國制造業整體上仍面臨著訂單不足、成本上升、利潤下降和資金緊張等嚴峻的挑戰和壓力。要使中國制造業經濟朝著好的方向快速發展,如沒有世界經濟的全面復蘇、淘汰落后產能和推進企業轉型升級的決心、制造業的整體創新力度、政府的調控政策等措施,困難還是很大的;即使PMI在某些時段有些微升,也不完全表明其具有連續性和穩定性。
制造業整體競爭力依然不強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制造業大國而非制造業強國,中國制造業整體上仍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這種現狀表明中國制造業整體競爭力依然不強,也因此失去了很多全球中高端市場和發展機遇,也從根本上制約了中國制造業經濟的提升和發展。例如iPhone手機,美、日、韓分別憑設計和技術獲得49.4%、34%和13%的利潤分成,而中國靠生產獲得的利潤還不到4%。
盡管中國制造業這些年來有了長足的發展,但要徹底改變這種現狀,促使中國制造業由大國到強國的轉變,由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及中國智造的轉變都絕非易事,仍需要很長的路要走;需要政府和企業加大體制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力度,特別是著力推動產品研發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當然首先是思想觀念創新。
制造業企業依然缺乏有效管理 大量研究與實踐表明,現階段中國制造業企業還存在著:發展戰略不清晰,戰略支撐體系不完善;參與全球競爭的企業尚未建立起全球產業鏈協同商務體系;集團型企業管理效率、運營效率和創新效率不高;職業經理人嚴重短缺及一些經理人難以勝任崗位;全面預算和生產(作業)計劃偏差較大,資源難以有效配置;業務流程不暢且不完整、基礎數據不全且不準確、信息不集成且不共享等一系列管理上的問題。
時任國務院國資委王勇主任也曾明確指出,通過中央企業與世界一流企業的對標研究,總的看,中央企業存在的差距是相當大的,突出表現在基礎管理、管理創新、投資并購、管理信息化和國際化經營管理五個方面。此外,中央企業的管理創新總體上還處在學習、模仿階段,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突破。
這些問題集中凸顯了中國制造業企業依然缺乏有效管理,難以支撐企業戰略目標實現和經營效益提升的實際情況,也必然會影響到中國制造業經濟的提升和發展。
制造業兩化未能全面深度融合 兩化融合總體評估結果顯示:2010年和2011年全國兩化融合發展指數均值分別為52.73和59.07。機床、船舶、汽車和鋼鐵等35個重點行業處于起步建設、單項覆蓋、集成提升、創新突破階段的企業比例分別為31%、37%、22%、10%。
評估結果還顯示,“目前中國機床行業企業的生產方式和管理理念普遍落后,信息系統之間綜合集成、協同與創新的水平還有待提高”。“中國大多數船企目前的造船模式與現代造船模式還有一定距離,應在信息化建設中同步進行流程優化與生產體系改造,加快建立現代造船模式”。
將這些評估結果與中國制造業30多年的企業創新和企業信息化推進相關聯,其問題的嚴重性也是顯而易見的。中國制造業兩化未能全面深度融合,中國制造業經濟發展乃至中國工業化進程也將失去很大的內生動力。
最新數據顯示,2013年7月美國制造業PMI由6月的50.9%升至55.4%,創2011年6月以來新高。今年二季度歐元區GDP環比增長0.3%,同比下降0.7%;7月歐元區制造業PMI由6月的48.8%升至50.3%,出現兩年來的首次擴張。這些數據表明美國和歐盟經濟衰退程度較前相比有所減輕,可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世界經濟的同步發展。
當前,我們在關注世界經濟復蘇的同時,更要關注中國制造業競爭力水平提升這個根本而長遠的問題,這是中國制造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之根本所在。(作者為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管理工程分會常務理事 金達仁)
責任編輯:劉明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