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檢測方法
檢測位置按結構位置的重要性和代表性原則選取。檢測前,對鋼筋保護層厚度測定儀進行預熱和調零。對被測鋼筋進行初步定位,判斷出箍筋、橫筋和縱筋的位置,并在混凝土表面做好標記。根據保護層厚度設計值,在保護層測定儀上預設保護層厚度測量范圍;當鋼筋直徑已知時,在保護層測定儀上預設鋼筋直徑;當鋼筋直徑未知時,采用保護層測定儀默認的鋼筋直徑。每測點測試兩遍,每次讀取保護層厚度測定儀顯示的最小值;當設計保護層厚度值小于50mm時,兩次重復測量允許偏差為1mm;當設計保護層厚度值不小于50mm時,兩次重復測量允許偏差為2mm。
(5)評定標準
依據行業標準《水運工程混凝土結構實體檢測技術規程》(JTS239-2015)第7.1.8條規定:樁、梁、板等構件受力鋼筋的保護層厚度的允許正偏差不應超過12mm,負偏差不應超過5mm。
依據行業標準《水運工程混凝土結構實體檢測技術規程》
(JTS239-2015)第7.1.9條規定:
1)當保護層厚度的負偏差大于規定偏差值的1.5倍時,保護層厚度應判為初步不合格。
2)當保護層厚度判為初步不合格時,宜對初步不合格點逐點進行剔鑿檢測。當有測點鋼筋保護層厚度的負偏差仍大于第7.1.8條規定的受力鋼筋保護層厚度允許負偏差的1.5倍時,保護層厚度應判為不合格。
3)當保護層厚度的負偏差不大于第7.1.8條規定的受力鋼筋保護層厚度允許負偏差的1.5倍時,保護層厚度得的判定應符合下列規定:
當保護層厚度合格點率不小于80%時,保護層厚度判定為合格。
當全部保護層厚度檢測的合格點率小于80%但不小于70%時,抽取相等量的樣本進行第二次檢測,當第二次檢測中出現且經剔鑿檢測后存在有測點鋼筋保護層厚度的負偏差仍大于第7.1.8條規定的受力鋼筋保護層厚度允許負偏差的1.5倍時,保護層厚度判定為不合格。
在第二次檢測中,鋼筋保護層厚度的負偏差不大于第7.1.8條規定的受力鋼筋保護層厚度允許負偏差的1.5倍時,按兩次抽檢綜合計算的保護層厚度合格點率不小于80%時,保護層厚度判為合格,否則判為不合格。
2.4.2.5 鋼筋銹蝕檢測(半電池電位法)
(1)檢測目的
混凝土結構中鋼筋的銹蝕實際上是鋼筋電化學反應的結果。鋼筋銹蝕將使混凝土握裹力和鋼筋有效截面積下降,并可能由于因銹蝕產生的膨脹而造成混凝土保護層的崩落,影響整體結構的穩定。
因此,有必要了解碼頭水工結構在經過多年使用后,混凝土結構中鋼筋可能銹蝕部位的鋼筋銹蝕狀態。
(2)檢測儀器和設備
北京康科瑞工程檢測技術有限公司KON-XSY鋼筋銹蝕儀(編號:HNT-03,校準單位:上海市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院華東國家計量測試中心;校準有效期至: 2019年10月28日)。
(3)檢測原理
此次電位檢測采用半電池電位法,半電池電位法是通過測量鋼筋的自然腐蝕電位判斷鋼筋的銹蝕程度。腐蝕電位是鋼筋上某區域的混合電位,反映了金屬的抗腐蝕能力。混凝土中的鋼筋的活化區(陽極區)和鈍化區(陰極區)顯示出不同的腐蝕電位,鋼筋在鈍化時,腐蝕電位升高,電位偏正;由鈍態轉入活化態(銹蝕)時,腐蝕電位降低,電位偏負。
將混凝土中的鋼筋看作是半個電池組,與合適的參比電極(銅/硫酸銅參考電極或其它參考電極)連通構成一個全電池系統,混凝土是電解質,參比電極的電位值相對恒定,而混凝土中的鋼筋因銹蝕程度不同產生不同的腐蝕電位,從而引起全電池電位的變化,根據混凝土中鋼筋表面各點的電位評定鋼筋的銹蝕狀態。
(4)檢測方法
測區宜選擇結構混凝土表面有鋼筋銹跡銹斑或可能發生鋼筋銹蝕的區域。在測區上布置測試網格,網格節點為測點,測點縱、橫向間距一般設置為100mm~300mm,測點與構件邊緣的距離均大于50mm。
測區混凝土應先用水充分浸潤,以減少通路的電阻,但測試時表面不應有液態水存在。選擇待測構件受力較小的部位,在合適的位置鑿除局部混凝土保護層,露出鋼筋。金屬電極夾住鑿開的鋼筋,電位電極放在測區測點上,使電位電極與測試混凝土表面垂直,并施加適當的壓力,待電位值穩定后記錄。當相鄰兩點的測量值之差超過150mV時,適當縮小測點間距。
(5)檢測結果評估標準
依據行業標準《水運工程混凝土結構實體檢測技術規程》(JTS239-2015)第7.2.5.6條,區域發生鋼筋銹蝕的概率按下表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