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原因 :
(1)新生兒咽血綜合癥:新生兒經產道出生時,咽下母親血液或血性羊水,或生后經破裂的乳頭吸入母血,生后不久嘔出咖啡樣物或便血.小兒一般狀況良好,無貧血貌或失血性休克.
(2)新生兒出血癥:多在生后2~6天發生自然出血,未成熟兒可延至2~3周發病.本病由維生素K缺乏所致,尤以母親偏食而由母乳喂養的嬰兒多見,新生兒出現嘔血,出血量多時,嘔吐物可為鮮血.另可有臍殘端出血,皮膚受壓處出血.
(3)肛裂:肛裂是導致新生兒便血的常見病因.表現為糞便表面鮮血附著,或在尿布上呈小點狀滲血.出血量少,患兒一般情況良好,仔細檢查肛門可證實肛裂存在,治療只須用大便軟化劑和擴張直腸.
(4)消化道出血性疾病:應激性潰瘍,急性胃腸炎,急性壞死性小腸炎,先天性腸旋轉不良.
處理方法:
1)保持安靜,注意保溫,保持呼吸通暢,如消化道出血,可相應禁食.
(2)急查血常規,出凝血時間,肝功能,X線腹部平片,血型并備血.
(3)置鼻飼管,如抽出液有血,用冷生理鹽水洗胃,至洗出液轉清亮為止.
(4)為預防新生兒出生癥發生,應建立制度,全部活產嬰兒出生后立即肌注維生素K1,早產兒0.5mg,足月兒1mg,已發生出血者,立即肌注維生素K11mg.
(5)出血多,輸新鮮血30~60ml或10~20ml/kg.
(6)查病因,若為外科疾病所致立即轉診,急診外科手術
射性嘔吐)、后背發直,兩眼凝視或斜視,全身伴有抽搐等癥狀。如果囟門,感覺飽滿、張力增高,就要考慮做腰椎穿刺,進行腦水檢查。病死率在5O%左右,可并發腦積水、硬膜下積液、肢體癱瘓、智力障礙等癥。
新生兒濕疹
新生兒濕疹一般發生在面部兩側,前額、下顎也有發生,有的孩子在耳部也可以發生。剛開始時是一些紅疹,接下去會有滲出,有黃色的分泌物、結痂。新生兒臉上長出一粒粒白色的小顆粒,顆粒周圍泛濕疹有自愈性,一般在4--6個月后可以逐漸自愈,也有部分寶寶到1歲才好轉。
內在因素是患者本身具有的過敏性體質,這在濕疹的發病中起主導作用。內在環境的不穩定如慢性消化系統疾病、緊張、失眠、過度疲勞、情緒變化等,以及感染病灶、新陳代謝障礙等,均可誘發或加重新生兒濕疹病情。
外在因素也很多。包括飲食、吸入物、氣候、接觸過敏物因素等。其中蛋白質,牛奶,吸入花粉、塵螨、寒冷天氣、接觸化學物品、肥皂、洗滌劑等是新生兒濕疹最常見的誘因。盡量尋找過敏源,但往往有困難。
避免有剌激性的物質接觸皮膚,不要用堿性肥皂洗患處,也不要用過燙的水洗患處,不要涂化妝品或任何油脂。室溫不宜過高,否則會使濕疹癢感加重。衣服要穿得寬松些,以全棉織品為好。藥膏涂抹得要稀薄,對寶寶的舉動稍加注意。一般情況下基本不會出現不良影響。
新生兒驚厥
驚厥俗稱“抽風”,是新生兒常見的癥狀,早產兒更為多見。大部分是危重疾病的一種表現。一旦發現新生兒驚厥,應立即送到醫院作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
新生兒驚厥發作持續時間較短,動作較小,又由于許多新生兒被包得嚴嚴實實,因此如不仔細觀察很難發現新生兒抽風的動作。新生兒驚厥有多種表現形式,可以是面部小肌肉的抽動,表現為眼睛的斜視、眼瞼和面部小肌肉的抽動,或表現為嘴部類似吸吮的動作,也可以有一個肢體、一側肢體或雙側肢體抽動。總之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時特別是局部小的抽搐與新生兒的正常動作不易區別。
抽搐與新生兒的正常動作區別如下:
1、姿勢的改變:正常的新生兒肢體常呈屈曲狀態,但又非過分曲屈,腕、膝、肘、踝等關節的角度一般不小于90度,打開包被四肢常有不規則的舞動。如四肢各關節角度小于90度,說明肌張力增高,若四肢松軟、伸直,全身成大字形,說明肌張力低下。
2、面色改變:新生兒嚴重驚厥時,常伴有短時間的面色發白或青紫,有時可同時伴有口吐白沫。
3、眼神的改變:新生兒驚厥時大部分同時伴有短時間的意識喪失,表現為失神、瞪眼或斜視等。總還會伴有神志、面色、肌張力等等的改變,仔細觀察不難識別。
新生兒呼吸暫停
我們有時會碰到這樣的情況,寶寶會突然停止呼吸幾秒或更長時間,然后又自行恢復正常呼吸,臉色及心跳沒有改變,這些現象屬正常現象。而我們所說的呼吸暫停,是指呼吸停止時間達20秒以上,伴面色發紺,心率減慢至100次/分以下,肌張力下降的表現,這是由于新生兒呼吸中樞發育不成熟,呼吸系統結構發育尚不完善,生理功能不穩定所造成的。所以早產兒尤其多發,約有40~50%的早產兒可發生呼吸暫停。此外,窒息、肺炎、心血管先天性畸形、感染、核黃疸、低血糖、低血鈣及突然的冷熱刺激等也可導致呼吸暫停。如發作頻繁,可有生命危險。
新生兒肺炎
肺炎是嬰幼兒的一種常見病。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而且患病后危險性較高,特別是體弱兒、佝僂病、貧血、營養不良及有先天畸形的新生兒,更容易患肺炎,并在患病后病情重,身體恢復慢。
癥狀識別:新生兒的胸廓發育相對不健全,呼吸肌軟弱無力,因此無力咳嗽。而且,新生兒患肺炎時,不像大一些的孩子那樣出現明顯的咳嗽、發燒、氣喘等癥狀,甚至體溫下降,有時只表現出吸吮差、容易嗆奶、哭聲較輕或不哭,嘴里像螃蟹似的吐泡沫等,很多父母往往會誤認為是感冒或其他問題。但抱患兒去醫院時,卻經常會被醫生發現病情已發展得很危險了,所以死亡率較高。
新生兒患肺炎時,很多時候在肺部也聽不到特有的濕羅音,除非拍X光片才能明確診斷,給診斷帶來很大麻煩。對于新生兒來講,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可通過數呼吸次數幫助父母及早發現肺炎。由于正常的新生兒的呼吸節律并不規則,一陣快一陣慢,有時甚至有短暫的停止,所以在數1分鐘的呼吸次數時不能采取數15秒再乘以4的方法,正確做法是要數滿1分鐘。
還有一項觀察可幫助父母識別。新生兒患肺炎時會出現胸凹陷,即吸氣時胸壁明顯下陷,并且是病情嚴重的表現。為了準確起見,以上現象要在安靜狀態下觀察。
同時注意觀察孩子有無煩躁不安、精神不好、吃奶差、嗆奶并奶汁從鼻中流出、嘴吐泡沫等表現。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
新生兒一般在出生2-3天后,皮膚都會不同程度的變黃。先是面部變黃,隨之鞏膜、皮膚逐漸變黃,但精神、吃奶和睡眠都沒明顯變化,只是尿色稍黃,這是生理現象。足月兒的黃疸現象,大約持續4-6天,7-10天逐漸消退;早產兒大多在生后3-5天出現黃疸,6-8天達到高峰,而且黃疸消退的時間也較晚,可能在2-3周后才能消退干凈。
在新生兒黃疸中,有少數孩子屬于病理表現,如一出生就出現了黃疸,或在出生后24小時內出現明顯黃疸;皮膚黃疸程度較重,除了面部、軀干、四肢外,手掌和腳掌也變黃;皮膚黃疸的時間長,足月兒超過2周以上或更長的時間,早產兒超過3周;皮膚黃疸時輕時重,不是越來越輕;黃疸消退后重新又出現等。一旦出現以上情況,父母要及早注意,并及早帶孩子就醫。
病理性黃疸往往在皮膚發黃的同時,還伴有不愿吃奶、吸吮力弱、精神不佳、嘔吐腹瀉、發燒或體溫低、大便顏色發白等表現。這些表現是由于新生兒溶血病、敗血癥、肝炎、膽道畸形、內臟出血等疾病所引起。
生理性黃疸一般不需治療,幾天后黃疸就會自然消退。不過,有些喂母乳的孩子黃疸會持續時間較長,甚至可達數月,這種情況被稱為母乳性黃疸。這樣的孩子無任何疾病的表現,吃奶、精神狀態都正常,去醫院就診也檢查不出異常,包括做化驗。不過,母乳性黃疸一般影響不大,無須停喂母乳。黃疸嚴重時只要暫停母乳 3-4天,黃疸就會明顯減輕或逐漸消失。停喂母乳期間可改喂配方奶,在醫生指導下采用藥物和藍光治療。
一旦懷疑孩子是病理性黃疸,就應及早去醫院進行詳細檢查,確定后及時治療,避免病情進一步發展,引起核黃疸。核黃疸不僅有引起智力發育障礙的可能,甚至會導致死亡,是新生兒的黃疸最嚴重的后果。
新生兒必須有專人照看才能有限避免不利事件,如果您時間有限,可以請個保姆或者是月嫂,即墨月嫂也許可以幫助您解決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