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利螺桿壓縮機回油故障維修
開利100匹,線圈毀了兩次,維修使用后四個月,出現回油不正常,大部分時間都在低油
位運轉。
落差4M,機組在上,無油分。 這是安裝工藝的痹病造成的后果。
首先,安裝中應盡量避免壓縮機高于系統的其它裝置。如果實在避免不了的,系統又無油分的,應在壓縮機的出口排氣管上加設U形或Q形“回油彎”,并在回油彎后還得將管路直立向上走一段,再平行一段后向下,利用潤滑油的粘度及重力將油在壓縮機出口時就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排入系統。
我建議在蒸發器的出口和回氣管路中間各加一個U型彎.
吸氣管路設計
- 水平吸氣管路沿制冷劑流動的方向,要有大于 0.5% 的斜度; - 水平吸氣管路的截面,必須保證氣體流速不小于 3.6m/s ;
- 在垂直的吸氣管路中,必須保證氣體流速不小于 7.6~12m/s ; - 大于 12m/s 的氣體流速,不能明顯改善回油,會產生高的噪聲 并導致較高的吸氣管路壓力降;
- 在每一垂直吸氣管路的底部,必須設立一個U形回油彎 ; - 如果垂直吸氣管路高度超過 5~6m,則每增加 5~6m 必須設立 一個U形回油彎;
- U形回油彎的長度要盡可能的短,避免聚集過多的油;
蒸發器吸氣管路設計
- 當系統不采用抽空循環時,在每個蒸發器的出口,應設U形截流彎, 以防止停機時液體制冷劑在重力作用下,流入壓縮機;
- 當吸氣上升管和蒸發器相連時,中間應留有一段水平管和截流彎, 用于安裝感溫包;防止膨脹閥產生誤動作;
我還是有質疑:
1、如果壓縮機的位置高于系統中的其它裝置,毫無疑問,其中的潤滑油特別容易進入系統的其它部位,但最后必須把帶出的潤滑油回至壓縮機,關鍵是處于較低位置的蒸發器及其它
裝置中的油怎么能回至落差較高的壓縮機里?
2、系統中的油既然已經進到了回氣管中,那何必還要加設回油彎呢?沒有回油彎流體的阻力不是更小嗎?吸氣阻力越小制冷效果不是越好嗎?無非就是考慮回油產生“液擊”的可能。我想油既然能回至回氣管,不如與低壓氣體混合慢慢吸進壓縮機,在這其中沒有必要再進行分離了。設置了回油彎反而造成管內的積油,如果回油彎設置的角度不對,反而更有可
能引起液擊事故。 螺桿壓縮機開利回油故障維修
當然,制冷工質能與潤滑油相溶,但由于溫度的變化、油的粘度、比重(或重力)及其容器管路的死角彎度阻力等方面的影響,就容易使潤滑油積存,將有部分積油無法回至壓縮機。如果問題嚴重,或時間越長,必將會造成壓縮機缺油,影響潤滑,直至損壞壓縮機。所以在壓縮機的位置高于系統中的其它裝置時,為了阻止潤滑油的帶出,依靠油的重力及回油彎的阻力,利用混合氣體在管壁上的磨擦而得到一定的分離,分離的油層通過回油彎安裝的理想角度和位差順管壁流回壓縮機。特別是在停機后,回油彎里積存的油就會很容易地流回壓縮
機,所以還是選擇在壓縮機的出口處設置回油彎好,如同設置的油分離器一樣。 如果壓縮機的位置比系統的其它裝置都低的話,一般就不會存在回油的問題,回油彎我看就可以免去。
像你第一條的疑問也就是我要在回氣管路上設置回油彎的原因.
第二條的做法我也有個疑問在排氣管設置回油彎積聚的油靠什么返回到壓縮機?這樣的話排氣阻力也是要增大的也就相當于要增加功耗了,像你所說壓縮機在停機的情況下,油能回到壓縮機,你這里應該是指回到壓縮機的排氣側吧?壓縮機在運轉一段時間后,吸排氣閥片并不能像新機那樣嚴密,也就是說你排氣腔里的油很容易進到汽缸內(單指活塞機),在下次啟動時是不是更容易造成油擊?
圖2在回氣管(吸氣管)上設置的多段回油彎里積存的油也不知如何回到壓縮機里?圖3
也同樣存在排氣阻力啊,也會增加功耗了。
圖1正像我主張的在排氣管上設置的回油彎,而且彎后再向上走一段,油的分離效果會好些。至于彎里所積存的油怎么回至壓縮機,可以在彎的最低處開個小孔,裝個小調節閥(回油閥),再接管至壓縮機的曲軸箱。運行中微開小調節閥,使油回至壓縮機里,就像油分底部設置的回油閥一樣操作